> 文章列表 > “万家应恸哭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万家应恸哭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万家应恸哭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万家应恸哭”出自宋代方回的《五月九日甲子至月望庚午大雨水不已十首》。

“万家应恸哭”全诗

《五月九日甲子至月望庚午大雨水不已十首》

宋代 方回

眼待稻花看,青苗浸急湍。

万家应恸哭,五月更恒寒。

政尔千仓足,犹云一饭难。

凶灾忽如此,容易便平安。

《五月九日甲子至月望庚午大雨水不已十首》方回 翻译、赏析和诗意

诗词:《五月九日甲子至月望庚午大雨水不已十首》

五月九日甲子至,

月望庚午大雨水不已。

眼待稻花看,

青苗浸急湍。

万家应恸哭,

五月更恒寒。

政尔千仓足,

犹云一饭难。

凶灾忽如此,

容易便平安。

【中文译文】

五月的九日甲子时,

月亮圆满、午时已过,大雨仍不停歇。

眼中期盼着稻花的开放,

青苗却被急流湍急地浸泡。

万家纷纷陷入哀伤的哭泣声,

五月的寒意却愈发严寒。

即使政府有千仓之粮足够供给,

却仍难以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。

凶灾突如其来,

平安却又显得容易得来。

【诗意和赏析】

这首诗词是宋代方回所作,《五月九日甲子至月望庚午大雨水不已十首》以自然现象描绘出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的景象,通过揭示政府的无能和人民的艰辛来抒发作者的愤慨和思考。

诗词开篇点明了时间和天候,以五月九日甲子至、月望庚午大雨水不已为背景,暗示了一种时局动荡的氛围。接着,诗中以眼待稻花看、青苗浸急湍的描绘,将自然景象与人民的苦难相结合。稻花和青苗是农民的希望和生活依靠,然而它们被洪水冲刷,反映了人们生活的困顿和艰难。

诗的后半部分,通过描述万家应恸哭、五月更恒寒,表达了人们的悲伤和生活的困苦。政府的千仓之粮虽然丰足,但却难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,表明了社会的不公和政府的无能。凶灾突如其来,平安却显得容易得来,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脆弱。

整篇诗词透露出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对政治风波的思考。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,表达了人民的苦难和政府的无能,以及社会的动荡和脆弱。这种批判现实的意味,使得诗词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怀和人文情怀。